《呼兰河传》放河灯(《呼兰河传》放河灯怎么画)
其实《呼兰河传》放河灯的问题并不复杂,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放河灯是哪里的风俗,因此呢,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《呼兰河传》放河灯的一些知识,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,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!
一、《呼兰河传》放河灯七月十五盂兰盆会,这天也是中国的鬼节,很多的传说和鬼片都说在这一天的晚上,地府的大门会大开。
那些死了的冤魂怨鬼,不得脱生,缠绵在地狱里边是非常苦的,想脱生,又找不着路。这一天若是每个鬼托着一个河灯,就可得以脱生。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,非常之黑,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。
所以古时候就流传下来的放河灯的风俗。但是在我的家乡,这一天小孩子是不能出门的,大人们也会去河边,没有河,就在三岔路口,给各路的冤魂烧点纸钱。
而在呼兰城里,他们就用放河灯来避免被冤魂缠绕。而且在呼兰河城的人们心里,这不单单是一个节日,还是充实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项盛举。
只见
“沿着河岸蹲满了人,可是从大街小巷往外出发的人仍是不绝,瞎子、瘸子都来看河灯(这里说错了,唯独瞎子是不来看河灯的),把街道跑得冒了烟了。”
天还没有黑下来,人就已经蹲满了河岸,哪怕终年不出门的人,这一天也会随着人群来到河沿,瞎子,瘸子都出来了。
瘸子还能用眼睛看,可是瞎子什么也看不了,却依然跟着跑出来,也就是凑个热闹罢了,可见当时那个时代生活有多么的苦闷。
连鬼节这种日子都能带出节日的喜庆。当河灯放下去时,和尚们开始念经,人们都祈盼着冤魂们快去投生罢,却又不希望他们来到自己身边。
因为七月十五生的孩子,大抵都是冤魂托灯来投生的,这样的孩子是不被父母喜欢的,长大后也不好说亲。
但是有钱就不一样了,有钱就什么因素都没有了。因为“有钱能使鬼推磨”,单就这一条,好像在哪里都能行得通。
当所有的灯慢慢的飘过来,然后又慢慢的飘走飘远,人们的心情就从满心欢喜看着它们向自己来,到经过自己身边时的淡然和越来越远的空虚。
夜越来越深时,河灯也越来越少,人们开始往回走,夜又开始凄凉冷落起来。
二、邹平有什么独特的习俗邹平长山一带的传统节日习俗
孝亲祭祖,感念谷神,燃放河灯,超度鬼魂.,中元节已成为我国民间最大的鬼节,这个本来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节日为什么会盛行至今?它对我们邹平又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?请继续收看原成人中专副校长,高级讲师张同吉为您讲述邹平中元节,《邹平传统节日习俗》,《邹平史话》正在播出
中元节
中元节也就是农历的七月十五,我们农村一般就叫过七月十五。中元节这个名称,来源于我们中国道教,道教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,称作“上元节”,七月十五称作“中元节”。七月十五还有一个名称叫“盂兰盆节”,它来源于佛教。这里面,流传着一个“目莲救母”的故事,传说有个叫目莲的和尚很有法力,也很孝顺,他的母亲得了一种怪病,就是吃饭的时候饭,吃到嘴里就马上变成一团火,烧得不敢吃,因此目莲的母亲最后几乎饿死,木莲愁得没办法,,就只好去找佛祖释迦牟尼,释迦牟尼就给了他一本《盂兰盆经》,让他在七月十五的时候念这个《盂兰盆经》,因为目莲救母亲的心很虔诚,所以到了七月十五这天,他就不吃不喝,一天到晚不停地念这个《盂兰盆经》,最后他的母亲终于得救了。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目莲救母,所以也把七月十五定为盂兰盆节。
过去咱们邹平长山过七月十五的风俗有以下几项,一是祭祀祖先,祭祀谷神(后稷),这个习俗在《长山县志》里有记载:中元节祭先荐五谷。到了七月十五这一天,家家户户都要包水饺,买西瓜买葡萄等一些时令水果,来祭祀祖先,农历七月十五这个时候,庄稼快成熟了,农民丰收在望,过去我们有个说法就是“七月十五定旱涝”,就是到了七月十五这个时候收成已基本定局。传说我们老百姓种庄稼,是谷神后稷教的,这个意思在孟子里面曾经有记载,“后稷教民稼穑,树艺五谷,五谷熟而民人育。”原来咱们老百姓不会种庄稼,只会狩猎,因为后稷教我们老百姓所以老百姓后来就学会了种庄稼,老百姓才有饭吃才有衣服穿,谷神后稷就是咱老百姓种田的祖师爷,所以老百姓对谷神很敬仰。为了感谢后稷,在七月十五的时候也要隆重的祭祀谷神,这个意思就类似于西方的“感恩节”,所以以后就把七月十五祭祀祖先、祭祀谷神合到一块了。一般是在七月十五这天早饭以后,人们到庄稼地里去选上一两棵玉米、高粱、谷子、大豆、芝麻等,然后用青麻捆成一把,咱们老百姓有个说法叫“麻棵棵”。这个麻棵棵捆好以后,带回家来,放在堂屋的旁边,吃了中午饭后就开始请祖先的灵魂请谷神后稷回来过节,等焚过香烧过纸,然后再把祖先的灵魂送走,送的时候要带上捆好的麻棵棵,出门的时候要把这个麻棵棵放到大门顶上,这个意思就是让后稷祖师爷看到我们今年农业丰收了,我们老百姓没有忘记你祖师爷的恩德,来表示感谢。这个习俗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,就基本上消失了,我小的时候这些活动参加了几次,后来就没有这些仪式了,因为这个仪式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,而且程序很繁琐,还要损害一部分庄稼,造成浪费,后来就把这个风俗通过移风易俗给改掉了,但是七月十五老百姓照常过,还要包水饺还要买瓜果梨桃,买了来干什么呢?主要是自己享用,自己改善生活,人们在享受这些劳动果实的时候,心里还想着自己的祖先,,还想着阅读更多星座日期 内容请关注:wWw.xZxU.cc",】"谷神后稷,只不过是把那些迷信的手续迷信的做法都删除了。这种很智慧的做法,就叫心到佛知。
过七月十五,我们邹平长山这一带还有一个习俗就是“放河灯”,传说放河灯是给那些冤死的淹死的鬼魂引路超度的,河灯放到河里以后熄灭了,也就是说河灯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,鬼魂们也就可以脱离苦海,也就可以超生了,这当然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了。传说过去七月十五的时候,街上的店铺也要关门,给这些鬼魂让路,过去老百姓认为元宵节是上元节,人们要张灯结彩,要挂灯,那么中元节,也就是七月十五是鬼节,人们也应当慈悲为怀,也应当给鬼魂们挂灯,来表示一下对鬼魂的悼念,但是这个人鬼有别,阴阳两界,人是阳,鬼是阴,,陆地是阳,水下是阴,那么七月十五放灯就不能和元宵节一样在陆地上放灯,那灯放在哪里呢?灯放在水里了,这就是七月十五放河灯的来历。
过去每年七月十五晚上,长山一带的老百姓,就在孝妇河沿岸放河灯,我小的时候参加了几次,我记得当时在三里河,长山的南关桥,西关桥设几个点,人们就集中在这几个点上放河灯。河灯是用木板做成的,上面用彩纸扎成莲花状,里面放上小油灯那个时候一般就是小豆油灯,把这些灯点亮以后就放到河里,让这些小灯顺流而下,在茫茫的夜幕当中,这些五颜六色的彩灯就布满河面,随着流水缓缓的流淌,河面上灯光摇曳,和天上的月光交汇在一起,显得几分缥缥缈缈,还有几分神秘,那个景色很壮观,很迷人,岸上看热闹的人很多,有敲锣打鼓的,有放鞭炮的,也有叫好的,很热闹。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放河灯的迷信色彩就基本上被革除了。放河灯就成了群众一种娱乐活动,我放河灯的时候就不知道放河灯有什么内涵,在我的心目中就是闹玩、娱乐,感到精彩很好看。八十年代的后期,长山镇组织了两次规模较大的放河灯活动,引起了轰动,县电视台播放过那个盛况,引起了不小的反响。后来放河灯就演变成一种很有特色的群众性的娱乐活动,只不过这个活动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时候就逐渐消失了,为什么呢,因为孝妇河被严重的污染了,上游的污水把孝妇河污染了,原来那个孝妇河景色很美,可以说是绿水金沙,鱼虾漫游,鹅鸭戏水,后来这些好光景都荡然无存了,孝妇河被污染的臭气熏天,老百姓是痛心疾首,当然放河灯这种活动就销声匿迹了。令人欣慰的是最近几年,党和政府对环境保护是越来越重视,眼看着孝妇河的治理情况是一天比一天好,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,冰清玉洁的孝妇河一定会重返人间,放河灯这个活动也一定会重放异彩。
七月十五过去老百姓叫鬼节,很显然,七月十五的一些活动形式带有比较浓重的迷信色彩,但是七月十五的文化内涵又很丰富很复杂,它里面有儒家成分,有道教成分,也有佛教成分,所以说它是一种多元文化,我们今天来分析这些文化,有一些含有一定的进步意义,或者说积极意义,所以说这个七月十五今天我们来看,仍然还有比较强的生命力,尽管是个鬼节,咱农村老百姓还是在过,也就是这么个道理。你想这个七月十五叫盂兰盆节,为什么叫盂兰盆节呢,因为里面有一个目莲救母的故事,很显然,这是宣扬孝道的,七月十五祭祀祖先,他的主旨也是宣传尊老敬老的,是一种孝文化,祭祀谷神后稷,很明显是宣传感恩的,让人们学会感恩,七月十五放河灯,也是教人们要慈悲为怀,要有恻隐之心。所以说这一些我们今天来看,他和我们现在提倡的一些道德规范、价值取向,仍然有相通的地方。对于像七月十五这样比较复杂,而且精华和糟粕并存的传统节日,我们应该善于扬弃,善于切割,也就说把里面有的那些迷信的东西、落后的东西,坚决抛弃坚决切割掉;对于里面那些有积极意义的东西,我们要批判的继承,并加以利用。对这个七月十五,我们应该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,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。实际上,我们老百姓也最聪明,最近这些年来,我们老百姓采取的就是这种扬弃和切割的态度,来对待类似七月十五这样的传统节日的。
解说;,天清如水,月明如镜,中秋之夜,家家团圆,品饼赏月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八月十五风俗各异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。我们邹平又有哪些独特的节日习俗呢?请继续收看原成人中专副校长,高级讲师张同吉为您讲述重阳节,《邹平传统节日习俗》,《邹平史话》正在播出
中秋节
中秋节,就是农历的八月十五。八月十五的月亮在一年中是最圆最亮的,这一夜人们仰望天空,看着那一轮圆圆的明月,很自然就会期盼着全家的团聚,那么在外的游子呢,也在这个时刻,思念着故乡,思念着亲人,所以说中秋节还有一个说法叫团圆节。现在在我们国家,中秋节已经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,已经被国家列为全民假期之中。传说“中秋”这一词,起源于西周,但是一直到了唐代,才正式过中秋节,到了宋代,有了八月十五拜月的习俗,到了南宋,逐渐有了吃月饼赠送月饼的习俗。这个月饼做得圆圆的,和月亮一样,象征着团圆这个意思。到了明清以后,中秋节逐渐发展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民俗大节。
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来历,我们邹平一带有个普遍的说法,是和明太祖朱元璋发动反元起义有关,元朝末年,政治黑暗,民不聊生,中原广大人民群众不堪忍受这种统治,纷纷起来举行起义,后来朱元璋就成了各路义军的首领,朱元璋为了彻底推翻元朝,准备酝酿一场大规模的武装起义,这个起义的日期,就定在八月十五的夜间,但是那个时候元朝官兵勘查得非常严密,家家户户都派上官兵进行监督,就像特务一样,当时老百姓把他们叫做“鞑子”,监督汉族老百姓的一举一动,所以说这个起义的信号没法传递,朱元璋的军师是刘伯温,这个人足智多谋,他想了一个办法,他把有八月十五日夜起义的纸条暗暗地藏在月饼里,然后,把这些月饼分送到各路义军的手中,这样躲过了元朝官兵的搜查,结果到了八月十五日夜里,各路义军纷纷响应,起义军声势大振,势如破竹,很快就攻下了元大都,最终起义获得了成功,元朝被推翻了。胜利的消息传到南京,朱元璋非常高兴,于是就传下口谕,在每年的中秋节,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,并且把当年起兵的时候,用来秘密传送消息的月饼作为中秋节的专用糕点来赏赐群臣。月饼这下子不得了了,月饼是农民起义胜利的大功臣啊,所以说月饼的功劳是大大的,理所当然的成了名牌,所以后来,中秋节吃月饼、赠月饼这个习俗就在民间流传开来了。咱们邹平长山一带过去有个说法,叫“八月十五吃月饼,杀鞑子,齐了心了”。我小时候就经常听老人们这么说。当然今天这个月饼,已经远离了鼓角争鸣,也远离了硝烟弥漫,它摇身一变,成了一种象征着团圆、和平、美好、甜蜜的好食品了。
咱们邹平长山这一带过去过中秋有这么几个风俗:一个就是出门在外的人,每到中秋节,都要赶回家来,和家人团聚,要赶回来过节,回娘家的媳妇也一定要在中秋节赶回婆家,表示家人团聚,过去有个说法:“八月十五二十三,媳妇子不回家大如天”,那个意思就是八月十五还有小年,当媳妇子的一定要赶回婆家去过,表示全家团圆,过去咱们邹平长山这一带过中秋还有拜月的习俗,拜月赏月吃月饼饮酒,这些习俗也很兴盛,中秋之夜,当一轮明月从东方冉冉升起的时候,家家户户都会摆上供桌,摆上月饼西瓜石榴葡萄各种美味佳肴,老太太们就带着姑娘媳妇,焚香拜月,来祈求全家幸福,那么这个时候呢可以说是,一年月色最明夜,千里人心共赏时,天上是月团圆,地上是人团圆,对着一轮明月,全家人围坐在一起,品尝月饼,举杯赏月,共话家常,可以说是其乐融融,那一种团圆,那一种温馨,那一种和谐,可以说达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最美境界,这个时候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的想起苏东坡的中秋水调歌,相互从心底里发出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这一美好的祝愿,可以说中秋节赏月,吃月饼,这是一家人最团圆最美好的一段时光,也是大家能够享受天伦之乐的一段最美好的时光。
过中秋节,咱们这里一些年轻人还喜欢在一起聚聚,一边赏月,一边饮酒谈心,借此来增加友谊,联络感情,文人墨客则要在中秋期间,开展各种文艺活动,像赏月赏菊,赋诗习文,挥毫泼墨,谈古论今等等。咱们邹平黄山的玉皇庙,长山的范公祠、文峰笔等,这些名胜地方,在中秋节前后,人们都喜欢到那里去赏月饮酒赋诗,非常热闹。这种习俗今天仍然保留下来了,现在每到中秋节,各个机关团体,各行各业都要举行各种各样的茶话会,联欢会,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,体育竞赛,可以说是盛况空前。如今中秋节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大节,现在我们周边的一些国家也开始过起来了像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泰国、越南、朝鲜、日本、菲律宾等,他们也跟着我们一起过中秋节,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大幅提高,我们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,那么中秋节文化这种软势力,在不久的将来,也一定会风靡世界。
中秋节为什么会成为传统节日里面的民俗大节呢?原因很多,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,就是中秋文化贴近了人民群众生活和精神的需要,它是人民群众自己的节日。过去老百姓说,七月十五是鬼节,八月十五是人节,也就这个意思,过中秋节人们没有任何祭祀仪式,人们可以放开手脚,不受任何约束,也不用假借任何名义,可以名正言顺的来过自己的节日,过中秋节就没有任何名义,就是过自己的节日,所以说人们不仅是事实上的主人,也是名义上的主人,人们过中秋节可以开怀畅饮,可以肆无忌惮,可以“起舞弄清影”,也可以“尽挹西江,细斟北斗,万象为宾客”,那么在这一个节日里面,人们是全方位、全天候的主人,万象为宾客,你天地鬼神,一切万物,都是客人,谁是主人啊,人是主人!我过自己的中秋节,你谁也干涉不着,我理直气壮!过去家里还有一个灶王爷,灶王爷这个神不得了啊,他是玉皇大帝的钦差大臣,它监督着老百姓的一举一动,但是过中秋节的时候,灶王爷就得靠边站了!中秋节的那鸡啊、那鱼啊、肉啊、月饼啊,灶王爷只能在那看着眼馋,他捞不着吃,为什么呢?中秋节是人节啊,所以说中秋节是一个人们的个性可以张扬的节日,是一个藐视神权,藐视族权,充分体现人权的节日,是最有人性化的节日,因此中秋节的魅力是其它节日无法比拟的,它具有很强的亲和力,人们过中秋节都有一种很强的归属感,这也是中秋节为什么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原因。第二点就是中秋节的文化,集中到一点就是一种和谐文化,一种倡导和追求和谐的文化。中秋节人们赏月,人们望月,这种赏月望月,实际上就是人和月球在对话,在沟通,实际上就是追求人和月球,也就是人和自然的和谐;中秋节的时候举家大团圆,而且同事之间,亲友之间还要互赠月饼,互相在一块饮酒谈心,增强友谊,联络感情,那么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,也就是人与社会的和谐;中秋节的时候,全家和和美美的团圆在一起,人们是特别的高兴,特别欢乐,平时一些烦恼的事情都可以把它抛开,抛到九霄云外,人们的心灵就得到了一种净化,一种平衡和一种升华。这个问题宋代的苏东坡体会的最深刻,苏东坡说“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”苏老先生体会到了这一点,他达到了心灵的一种平衡,一种高度和谐的境界,在这一点上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典范。所以说中秋节的文化,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平衡,体现了人际之间的平衡,也体现了人们思想精神内心的平衡,所以说它就是一种追求和谐的文化,因此中秋节也就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喜爱。
解说:金秋送爽,丹桂飘香,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,人们赏玩菊花,佩戴茱萸,携酒登山,畅游欢饮。
随着敬老爱老新内涵的注入亦成为老人们最喜爱的节日,请继续收看原成人中专副校长,高级讲师张同吉为您讲述重阳节,《邹平传统节日习俗》,《邹平史话》正在播出
重阳节
重阳节就是农历的九月九日。因为《易经》中把六定为阴数,把九定为阳数,九月九日是日月双阳,所以叫重阳,它又是两个九相重,所以又叫重九,因为这个“九”与天长地久的“久”同音,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,所以就有长久长寿的含义,所以这个节日标志着一种大吉大利,自古人们就很喜欢,特别是老年人非常喜爱这个节日。因此说重阳节由来已久。相传起源于汉代,这里面有一个故事,相传东汉时期,汝南这个地方有一个读书人,叫桓影,桓影为人忠厚老实,有一天,他在上学的时候遇到了一个云游的老和尚,这个老和尚道行很高,向桓影化缘,桓影就把他上学带的午饭全都给老和尚吃了,老和尚很感激他,就很郑重地告诉他,明天是九月九日,你们汝南这一带有灾难,你要赶快叫家里人头上插上茱萸(茱萸是一种植物,是一种中药材,能够治病驱邪),带上菊花酒,跑到高山上去饮菊花酒,就可以躲过这场灾难,桓影就迅速的通知了附近村子里的人,叫家里人赶快插上茱萸,带上菊花酒,就跑到山上去了。结果他们晚上从山上回来的时候,村子里的牲畜,牛、羊、猪、马,全都死了,这才知道老和尚说的不虚。后来民间就有了重阳头插茱萸,饮菊花酒,登高这些习俗。唐代诗人王维曾经有一首诗就是写重阳的,题目是《九月几日忆山东兄弟》: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,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”这一首诗里面就写出了重阳节登高,插茱萸这两个风俗。
咱们邹平长山一带,过去过重阳节,有这么两个风俗,一个就是登山赶庙会,饮酒赏菊。咱们这一带重阳登山赶庙会,主要是赶黄山的庙会,过去在黄山庙会很有名,特别是黄山的药会,远近闻名,每年的四月八,重阳节,周围几百里地的商贾都跑来来赶黄山庙会,规模很大,也很热闹,交易很兴隆。重阳节的时候,人们一边登山,一边赏菊,一边赶庙会,进行经济贸易,非常热闹,也可以说是一举两得,还有一个习俗,就是在重阳节这一天,咱们邹平的醴泉寺,长山的范公祠,都要举行隆重的悼念范仲淹的活动,来借此弘扬范公先忧后乐的精神。
现在的重阳节和以往的任何重阳节都不一样了,有了很大的变化,1989年,我们国家把每年的九月九日重阳节正式定名为“老人节”,实现了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巧妙的结合,重阳节这个古老的节日被赋予了崭新的含义,使重阳节成为尊老、敬老、爱老、助老的一个美好节日,使我们神州大地千千万万的老年人,倍感温暖和欣慰,这也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及全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怀,每年的重阳节前后,举国上下,各个团体,村镇,单位都要积极的组织老人们,在这个佳节之际,外出旅游,观赏,安排老年朋友们游山玩水,或者登山健体,或者到公园里赏菊,或者进行各种适合我们老年人参加的各种文体活动,像重阳节老年人书画展览,老年人歌咏比赛,老年人体育运动会,像门球比赛、钓鱼比赛、麻将比赛,搞得很红火,很火爆,老年人特别高兴,让老年朋友身心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,尽情的享受着全社会对他们的尊重和关爱。在每一个家庭里面,重阳节前后,亲情特别浓厚,年轻人往往都要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,到田野里、山坡上,去参加各种有趣的活动,孩子们往往要争先恐后地给老人烹调各种美味佳肴,让老人们尽情地享受着天伦之乐,真可以说是其乐融融,所以说这个重阳节,被命名为老人节,可以说是名至实归,这也是我们老年朋友的一大幸事。
三、七夕放河灯是哪些人的风俗长安杂兴效竹枝体
万树凉生霜气清,中元月上九衢明。
小儿竞把青荷叶,万点银花散火城。
清代诗人庞垲的《长安杂兴效竹枝体》,诗描绘了中元夜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。
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,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,并不显得多么要紧。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,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。河灯也叫"荷花灯",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,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,任其漂泛。放河灯的目的,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。现代女作家肖红《呼兰河传》中的一段文字,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:"七月十五是个鬼节;死了的冤魂怨鬼,不得托生,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,想托生,又找不着路。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,就得托生"。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,非常黑,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。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。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,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。
四、深圳中元节哪里可以放河灯 中元节节日风俗有哪些深圳中元节哪里可以放河灯是大家经常问的。毕竟该日子作为中国四大祭祀节日,每每这个节日到来的时候人们都会为先人烧纸,于是这个话题就成了焦点,一起看看中元节放河灯有什么讲究。
深圳中元节哪里可以放河灯
马上中元节了,很多友友好奇深圳中元节哪里可以放河灯,就以往的个情况来看情况看可以去深圳的海上田园放河灯,去生态文明馆前河道,投放许愿灯。不过要注意中元节放灯一个是可以把家里闹事的“阴灵”以及霉运弄在天灯上带走,而且是越远越好。所以如果别人家的天灯落在自家范围的话,就很忌讳了,需要重新放出去。另外一种说法就是,鬼节这天放天灯,可以带领自家先人飞升极乐世界,照亮飞升的路。总之,都可以看做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祈愿。
中元节放河灯有什么讲究
看地方吧,毕竟每个地方的讲究不一样。在深圳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活动,并不显得多么要紧。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,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。河灯也叫"荷花灯",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,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,任其漂泛。放河灯的目的,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。
中元节节日风俗有哪些
1、祭祖民间相信,祖先会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孙,所以需要祭祖。这种祭祖行为是慎终追远、固本思源的传统伦理的一种体现,是一种感德祖先文化传统。
2、烧纸中元节日中,民间俗信行为中,最为突出的是烧纸。据传说,阳间的纸就是阴间的钱,人们烧纸就是给亡故的先辈亲人送钱。
3、祭祀土地七月半,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。将供品撒进田地。烧纸以后,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,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。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,获得大秋丰收。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。定襄县民俗将麻、谷悬挂门首。
4、祈丰收七月半施祭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。施孤之夜,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,并把香枝插于地上,这叫做“布田”(插秧),插得越多越好,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。
关于《呼兰河传》放河灯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能帮助到您。